#每天為你摘一頁書
「金智英偶爾還是會變成另一個人,有時是還在世的人,有時是已過世的人,但都有個共通點──都是她周遭的女人;而且怎麼看都不像是在開玩笑或者在捉弄人,真的是完美且唯妙唯肖地,徹底變成那個人。」──趙南柱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
人生畢竟不像手機遊戲,無法反覆重來直到刷中滿意的首抽。而不論先天條件如何,有些人面對的遊戲難度似乎就是特別不友善──讀南韓作家趙南柱的小說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,更能體會到對生在東亞文化圈的女性來說,人生或許不外一道道以「理所當然」鋪成的地獄級關卡。
或許稍微讓人快慰的是,現在我們能夠揭開「理所當然」的偽裝、看見底下佈滿利刃的結構。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永遠都是指認──我們如今可以看著書中金智英的一生,細數她從童年、上學、就業、結婚生子等關卡中,一路遇見的不合理:重男輕女、玻璃天花板、無償家務勞動、檢討受害者、南韓泛濫的偷拍文化與報復式色情。
而我們之所以終於能撥開這些結構的迷霧,來自眾多當事者的經驗串連。南韓持續有書寫女性經驗的作品;日本拍出了《月薪嬌妻》;而台灣也同樣在影劇、文學創作上,迎來更多女性的發聲──發聲代表生命經驗被重視,也是將受苦者串連起來、不致孤立無援的重要管道。而這正是金智英缺乏的:當整個社會結構將一切推托為常態、否定了她的痛苦,她就只能假他人之口,來為已然被抹煞的自我發聲。
結構──這正是本書的力道所在。與其說這是一本女權作品,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實則點出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,有哪些根本上的缺陷。從結構面切入,或許能有效回應「性別平權運動是否仇男」的質疑:若能看見環環相扣的整體,便能辨認誰是既得利益者、而他們如今的地位,實則來自對其他族群的控制或剝削。
將原先被不合理剝奪的,還給失主──這不正是當代公民社會,應當追求的公平正義?
從結構下手進行討論,因此更具建設性──我們不會落入生理性別對立的陷阱,同時可以讓所有受傷的人不再那麼自責。然而看清「錯的是這個世界」,卻也讓我們一頭撞上「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!」小說最後反諷的結尾,似乎預示了: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與日常餘裕中,怪罪身旁一個個人們,似乎比檢討整個世界的規則,來得輕鬆多了……
我們該為此絕望嗎?昨夜睡前翻看大學的筆記,讀到這段「烏托邦在當代的意義或許是:即使世界使人絕望,仍要相信一步一步的努力,終究能帶我們通往某處。」
我們也確實一步一步努力過來了──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拍成了電影上映,招引諸多攻擊的同時,也證明這是當下社會需要的發聲與刺激。在未來,會有更多92、02、12年出生的「金智英」們,她們的人生關卡難度,取決於我們持續的努力。
道阻且長,一起加油吧。